足球直播

裁判看台|蔡晓波:坚定“课大于天”,坚信“相得益彰”

时间: 2018-09-07 乒乓球

蔡晓波

东南大学体育系主任、教授,江苏省乒协副秘书长、裁委会主任,乒乓球国际级裁判

从大学岗位走向裁判生涯

1984年在上海体育学院读书时,主修田径专业的蔡晓波在乒乓球选修课教学比赛时开始接触乒乓球裁判,1986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任教。

1988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南京举办,蔡晓波所在的东南大学承办了乒乓球比赛任务。也就是在这届比赛过程中,以孙麒麟老师为首的一批高校乒乓球界的前辈们开始筹备策划成立全国大学生乒乓协会。为了保证比赛顺利进行,按照惯例,一般由承办单位选派一名副裁判长协助裁判长工作,当时东南大学体育系没有正式的乒乓球裁判,只得由校内另外一个院系的老师出任了副裁判长。

比赛结束后,以东南大学为主的江苏省大学生乒乓球队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因承办比赛留下了宝贵的办赛经验和完备的器材设施,考虑到组织乒乓球竞赛的裁判力量太过薄弱,体育系便开始动员教师们学习乒乓球裁判知识,从此,蔡晓波开始真正步入裁判队伍。

1991年,蔡晓波通过国家一级考试;1997年,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的全国第八届国家级裁判考试中,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国家级裁判资格;随后在2005年,蔡晓波考取了国际级裁判。

蔡晓波在东南大学体育系担任正职,在工作领域,他作为东南大学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带头人,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5本,承担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10余项;先后获得过全国、省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多次获得东南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和优秀教学一等奖。

由于工作日及周末都比较忙,能出来做裁判的时间不多,很多比赛蔡晓波都是利用假期时间参与其中,他说“裁判水平和能力虽然也是作为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一种体现,但要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和裁判工作的关系。在这方面,乒乓球裁判界孙麒麟老师的‘课比天大’给我们作出了表率。所以除了重大比赛,我一般都是利用假期尽可能地出来参与裁判工作。”

让本职工作与裁判事业相互补给

作为江苏省乒乓球协会裁判委员会主任,蔡晓波近年来非常注重江苏乒乓球裁判员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对年轻裁判的培养和锻炼。自2014年以来,江苏已有先后19人晋升国际级裁判,15人晋升国家级裁判。目前江苏省注册的乒乓球裁判国际级33人、国家级26人、一级400多人,从级别和数量上在全国名列前茅。

对于培训和选拔,江苏乒协裁委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一是建立健全了裁判员选派、总结、考核和注册四个制度;二是确定了裁判员选派原则;三是建立裁判员业务档案;四是实施年青裁判培养计划、骨干裁判提升计划、高级裁判研讨计划、兄弟省市裁判定期交流四个计划。具体实施起来,内容也非常丰富,如“在省锦标赛开赛前,由裁判长团队给裁判出题进行规则理论的考试,结果作为以后选派和晋升的参考依据”、“江苏、上海、浙江之间相邻比较近,而且交通便利,都是比赛较多,为了提高裁判业务水平,三个省市之间经常会互相选派裁判进行交流,除了比赛中裁判的交流外还不定期举行裁判之间的乒乓球联谊赛,这样既能提高业务水平也能促进人际间的感情交流。”

在多年的裁判工作中,蔡晓波也经历过很多坎坷,他说:“1997年国家级考试通过后,乒羽中心派我到山东潍坊担任1998年全国比赛的副裁判长。当时裁判长让我负责比赛方案的制定和编排工作,那时候电脑编排还不普及,会用的也不多,大家都是手工操作,好在自己平时的基本功还算扎实,折腾了一宿才把工作弄完,最终没耽误比赛,那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蔡晓波认为,无论做本职工作还是做乒乓球裁判,人与人之间的相识都是一种“缘分”,大家一起共事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配合。

“从事乒乓球裁判工作后不仅给自己提供了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也结交了朋友、收获了友谊和荣誉。而且乒乓球裁判工作中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临场裁判中主副裁的职责交叉、现场执裁的艺术等,无论对一个单位的普通职工还是管理者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而作为一名高级别乒乓球裁判所具备的竞赛组织的着眼全局、编排工作的周密细致、临场调度的审时度势、裁判工作中的各司其职,都能使自己在日常管理中得益匪浅,而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管理方法同样可以带到比赛的组织管理中,可谓是本职工作与裁判工作相得益彰。”

节选自《乒乓世界》第9期

  • 最近更新
  • 相关文章
  • 热门点击
发表评论
1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