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更新
- 复出首秀速胜桃田仍不满意 直言下场要减少失误12-24
- 位列泰国赛替补第四位 大马自由人刘国伦不放弃12-24
- 金廷克里斯蒂携手出战泰国赛 教练对成绩没要求12-24
- 戴资颖计划出战泰国赛 称没有球迷呐喊就自己喊12-24
- 羽联将战2021重启 泰羽协允许部分观战现场观赛12-24
- 羽联更新2021年赛程 东京奥运会前有17站积分赛12-22
- 安徽亳州足球、篮球、乒乓、羽毛球、广场舞一起赛 11-22
- 单赛季11冠创造神话 桃田贤斗收获吉尼斯纪录证书11-18
时间: 2018-09-14 羽毛球
新时代 新江苏 新省运
扬州欢迎您
还有七天,第十九届省运会将在扬州开幕。前期,一些比赛已经陆续举办。扬州的赛事组织和服务赢得了广泛点赞。为了办出一届精彩的省运会,我们身边有一群人一直在努力。他们或是在认真筹划省运会的各项组织工作,或是在刻苦排练开闭幕式演出,或是在比赛场馆默默服务,又或是在为运动员的餐饮而忙碌……今天,让我们走近体育公园体育馆工作人员杨晔,看看她为省运会做了些什么。
近日,省运会青少年部羽毛球比赛在扬州体育公园体育馆落幕。比赛最后一天,羽毛球赛事裁判长陆东梅将一面锦旗带来现场,代表了她对体育馆所有工作人员的敬意。
“这是给我们打的最有用的‘鸡血’,我们一定会奋战到省运会闭幕。”体育馆工作人员杨晔说。从拳击比赛开始,她连续参与了三场赛事的场馆服务工作,“忙省运,我瘦了8斤,这或许是省运会带给我的意外惊喜。”杨晔笑着说。
杨晔在比赛场馆
每天工作12小时
周到服务赢得裁判长点赞
杨晔服务的首个省运会赛事是在综合球类馆举行的青少年部拳击比赛。“我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筹备工作了。”杨晔说,综合球类馆包括羽毛球馆和气排球馆,原先的地板是地胶垫,为了拳击比赛,他们先铺设了保护板,然后在保护板上搭建拳击台和观众席,“3000平方米的场地,忙活了好几天。”
“每天8点半开赛,我们7点就要到现场了。”杨晔说,比赛6点结束,他们还要再留下总结一天工作,7、8点下班是家常便饭。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中间完全不能休息,全部扑在赛场上。为了保证场上随时有工作人员,他们吃饭都是轮流去,还要快速吃完。“以前我吃饭喜欢看电视剧,现在吃一顿饭最快5分钟就解决了。”杨晔说。
拳击比赛结束后,赛事执行主任陶新感慨地说:“没想到扬州的团队这么给力,这么多天一例突发情况都没有出现。”杨晔说:“虽然累,但是能得到专家的肯定,我仿佛打了‘鸡血’。”
拳击比赛结束,紧接而来的乒乓球、羽毛球比赛服务难度更大,因为参赛选手们年纪更小,人数更多,一天可能有20多场比赛。杨晔和同事们依旧紧张忙碌着。
乒乓球比赛结束后,裁判长庄健特意自费制作了一面锦旗,送给体育公园体育馆,表达了他对服务工作的认可与点赞。羽毛球比赛结束后,裁判长陆东梅送上了一面锦旗。“扬州的场馆工作人员工作细致、周到,管理严谨、规范,赛事保障非常到位。”她说。
服务做细
外地记者称经历一次美好采访
杨晔参与的这三场赛事,遇上了扬州最热的天气。那段时间,馆内空调全天开放,每天还将一吨冰块散布在场馆各处,不仅可以提供清凉,发生扭伤等突发情况时,还可以为运动员及时冰敷缓解。类似这样的贴心服务,杨晔与同事们做了无数。
8月15日,羽毛球个人单项赛结束,体育馆的工作人员们做了一个创新之举,将每个队队员的名牌赠送给小运动员。“对于有的运动员来说,这或许是最后一次参加省运会了,名牌是他们参赛的一个纪念。”杨晔说,这项工作增加了工作人员不少工作量,他们要加班加点整理运动员名字、参赛队,并分类放好,“现场看到运动员们高兴地取走名牌,我们感觉再辛苦都值得了。”
拳击、羽毛球、乒乓球赛事对场地要求都极高,一般场馆的做法是严禁记者进入内场。负责媒体对接工作的杨晔没有采取通常的做法,而是在仔细观察场地后,选择了不影响赛事的一块场地作为采访区,并提前与裁判长沟通采访事宜。担心记者们跑错场地影响赛事,只要有记者来,杨晔都亲自陪同,并为记者换上内场证。每天有不同媒体的记者到访,从内场跑上看台,再将记者引导至采访区,这条路,杨晔每天要走很多趟。
“这是我省运会采访中非常美好的一次经历。”拳击赛场外,徐州电视台的记者说,扬州场馆的工作人员及时帮他们联系采访,非常支持他们的工作。“媒体采访只是赛事的一个环节,扬州能做得这么好,这届省运会一定会非常成功。”
做好闭幕式准备
自始至终服务省运会
与省运会其他比赛场馆不同的是,体育公园体育馆还将承接闭幕式的任务。“我们将奋战到省运会闭幕。”杨晔笑着说。三场赛事结束,他们仅休整了2天,便继续工作。“闭幕式就要开始搭台了,我们要在前期把基础工作全部完成。”
服务赛事的同时,杨晔坦言,小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让她十分感动。杨晔回忆说,羽毛球比赛时,她在赶往场馆的路上看到一个迷路的小运动员,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省运会。在走往场馆的路上,小运动员兴致勃勃地跟她讲自己训练的事情,原本很辛苦的训练,小运动员却感觉甘之如饴。“这个小运动员才10岁,但是他不畏艰苦的精神让我感动,给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课。”
记者:孔茜
校对:王海艳
编辑:小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