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更新
时间: 2019-02-22 中乙
22日下午,中国足协向2019赛季中乙联赛的各准入俱乐部下发了《关于缴纳2019赛季中国足球协会乙级联赛保证金的通知》,要求各家球会在3月1日前务必缴纳150万元人民币的联赛保证金。
瞬间,一石激起千层浪。
(足协下发文件)
据悉,文件下发不久,坊间讨论热烈。尤其中乙联赛贴近民众生活、与球迷粘性极强、生存维系极不稳定的生态特征,使得各地中乙球迷历来格外关注所属地区俱乐部的资金运转和运营状态。
因而本次足协“征缴”保证金的举策,引发了部分俱乐部与球迷民众的担忧乃至抵触:“为什么要交这么多钱!”、“一次性支出如此之巨,俱乐部周转得过来吗?”、“短短数日,俱乐部集得齐这么多钱吗?”
(俱乐部需递交的的承诺书)
首先一点,据贝克的调查,足协早在一周前便已经向各中乙俱乐部传达了缴纳保证金的讯息,比正式文件出台的今天提早已久。应该来说,在筹款时间方面足协与足协中乙联赛部已给出了较大的空间。
根据贝克对本次文件的审阅,以及结合此前2018赛季包括安徽合肥桂冠、沈阳东进等中乙俱乐部频繁爆发的资金问题、并牵扯出的一系列欠薪闹剧,此次保证金征缴文件的规定数额、下发时间、管理流程和风险保障精神,客观而视,可言合情合理。
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足坛金元泡沫的膨胀,中甲中乙俱乐部的生存压力(运营成本飙升+变现能力缺乏)连年加剧,极多中乙、中冠俱乐部投资方的能力已不满足现时的经营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对顶层联赛资格的“向往”,近年来投身低级别联赛的投机型资本商屡见不鲜——「买队注资、谋求升级、继而卖壳捞钱」的思维,广泛充斥在中国足坛底层的商业市场,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一年出现一队,一年又死一队”的来来往往的荒诞奇景。
(去年的联赛中期,合肥桂冠因资金问题而覆灭)
最终,如此惨淡不定的漂泊状态伤害到的,依然只可能是该地区的足球根基和那些风雨无阻的球迷拥趸。
这显然是身为统筹管理者的中国足协无法忽视的,也正是在包括此前贝克独家揭露的海南足球俱乐部欠薪(见贝克足球公众号)等诸多中乙球队生存困境的舆论背景下,足协于今日正式出台了150万元的中乙保证金征缴文件。
以贝克的观察、了解和解读,保证金数额从去年的50万涨至今年的150万,足协是在严格审计了各球队、各赛区在一年之内的参赛投入成本而综合得出的数字。此举旨在提高中乙联赛的入门门槛,从而大浪淘沙、筛掉部分不具备“玩足球”的投资人,以期维护整个中乙经营生态的规范、健康、稳定。
结合此前足协禁止俱乐部异地转让的政策,“让俱乐部长久地在本地区活下去”是万策之宗,而保证金制度就是遴选“有资格有能力活下去的俱乐部”的有效手段——毕竟,相信没有哪一个球迷,愿意天天听到自己心爱球队的欠薪丑闻、解散流言或破产风险。
根据贝克的独家探访,多数中乙俱乐部如宁夏贺兰山和青岛中能,还是对本次征缴文件给予了理解和支持。同时,对“保证金交于大区委员会保管”和“赛季后全额无息返还”的条例表示了肯定。
这其实很好理解,中乙大家庭的每一员本应建立唇亡齿寒的依存关系和你中有我的共进精神,唯有秉持集体主义,中乙乃至中冠的基层足球运动才能持续稳步地推进发展,最终对联赛职业化规范化和足球人口的扩容都有益无害。
当然,较之去年50万的100万涨幅,对于不少中乙投资方而言也确实是现实存在的压力,如何在科学管理的理论框架内,充分考虑俱乐部的事实现状,以真正服务者的姿态去管理和帮助各俱乐部生存、成长,也是足协必须照顾到的。
在当前市场化程度极不发达的中国职业足坛,自负盈亏一直是困扰各方投资主体的老大难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联赛的伪市场化。具体体现在俱乐部过分依赖母司注资、比赛日收入匮乏、文化建设稀缺,尤其在俱乐部管理层面如何于行政统筹和公平竞争之间寻求竞技和经营的平衡、公正、合理,更是中国足协无法回避的。
150万对于某些俱乐部只是个数字,但对于某些俱乐部也有可能是数月之久的生存成本。足协力图保证让“有实力的人”入局的初衷,自然是良苦用心,但深入实际去考虑「为何令很多俱乐部拿不出这150万」的伪市场化联赛环境究竟为何而导致,或许比这一纸文件的打磨更值得管理者们去思考。
中乙虽不及中超和中甲那般奢华,但他是中国职业足球的根基血脉,也是向全社会推广普及足球运动的必由之所。因此维护好中乙联赛运营业态的健康和稳定,不仅是中国足协和中乙各俱乐部,更是所有中国足球参与者的使命。
作者 ">